第106章 清穿之熊孩子(三十五)(1 / 2)

六阿哥说能带她出去玩, 那必然是打点妥当了的。正巧明华这两天也有些郁闷,听了他这话, 便回房去换了一套湖蓝色的衣裳。

最近严嬷嬷爱给她梳辫子,这一次出门, 照旧是给她在脑后盘了个发髻,左右两边各用两根珍珠发簪插着,然后将黑亮的辫子放到了她的胸前。

梳完了头发后, 严嬷嬷还笑着打量了一下,道“若是不穿旗装,看着就像是汉人家的小姑娘。格格要不要换一套汉人的衣裳,穿着出去玩玩”

可别, 我还是穿着旗装吧。满京城都是穿旗装的人, 要是她冷不丁地穿着汉服在外面溜达, 那是要引起围观的。要真想穿汉服了,平时在永和宫就能穿,汗阿玛又不是没有看到过, 他也没说什么。

换了衣裳后, 她就和六阿哥一起骑着自行车到了宫门口。那里守着两个小太监, 一见到他们,就打了个千,带着自行车下去了。

六阿哥把一块腰牌给门口的侍卫看了看, 对方就放行了。

才走出宫门口, 就见到外面停着一辆马车, 马车边上站着一个赶车的汉子, 六阿哥的小太监高升换了普通人的衣裳,正坐在赶车的位置上,一见到他们,他就跳了下来,带着那车夫给他们两个行了一礼。

六阿哥抬了抬手,叫了一声“起”,就拉着明华上车了。明华也不是第一次出门了,知道表面上他们身边才跟了两个人,实际上暗地里还跟着不少人。

康熙还没那么心大,把儿子放出宫就不管了。

内城十分热闹,明华还在车上,就能听到外面传进来的热闹的声音。她掀开车窗帘子看了看,发现外面好些房子都装上了玻璃,有人拉着自行车站在路边,和别人说话。

六阿哥见状,便将马车前面的帘子撩开,叫她能看的更清楚些。明华往外坐了坐,还没仔细看呢,忽然就听到前面传来了一阵阵连续不断的自行车铃铛声,紧接着,一个穿着丝绸衣裳的男子一马当先,飞快地骑着车掠过街道,他的身后,还跟了四五个骑着车嘻嘻哈哈的人,瞧着十分热闹。

赶车的老袁说道“自打这自行车出来以后,这京里的马车生意就萧条了不少,好些养着马车的人家,都把马车给卖了,去买了辆三轮自行车。那三轮自行车买回家后,自己改装一下,往里面加张小桌子,给窗户安上玻璃,瞧着就和小房子似得,这冬天出门的时候,骑车的车夫也不用受那寒风冷雪的苦了。还有便是,养马儿是要费饲料养的,还得有人专门照料,但这自行车不用,用完后,直接放在有遮挡的空地上就行,要是有什么毛病了,那自行车商铺一年内免费维修,要是超过一年了,修一次也不过花一两个铜板,便宜的很。这就省了不少钱了,也就一些高门大户,不在乎养马的那些钱,觉着马车更宽敞,更有排场,便还是用的马车。”

这倒也是,自行车是新出来的事物,民间的人喜欢,当官的却未必。因为在清朝的权贵官员中,什么地位的人坐几只马拉的马车,坐几个人抬的轿子,那都是有规定的。什么四匹马拉的大马车,那都是地位的象征,怎么可能轻易舍弃

所以如今京城这地面上,还是马车、轿子和自行车并行,只不过一般人大多用自行车,只有高门贵族或是当官的,还用马车和轿子。

听了老袁的话,明华便道“要不然,去设计一下双车头、三车头的车和马车的规矩一样,只卖给那些有地位的人”

六阿哥拍了拍她的头,道“你想什么呢双车头、三车头的车,得要骑车的人配合地好才行,并不实惠。”

马车一路到了外城。外城中骑自行车的人比内城中可要多的多了,甚至还有小贩在三轮自行车里放了炉子和厨具,拉着自行车在卖汤包、混沌、粥等点心。

这完全就是现代的流动摊贩嘛。

快到京郊的时候,六阿哥终于说出了所谓的好事,他道“白晋和张诚看了梅文鼎的著作,对他十分推崇,他们两个向汗阿玛上了折子举荐他,恰巧李光地的举荐折子也到了,汗阿玛就召见了梅先生,两人聊了许久,梅先生已经被授官了,以后就在钦天监当差,这难道不是好事吗”

明华恍然道“原来是这个事这倒也不错,”她凑近六阿哥,道“我想重新做南先生那个汽轮机的实验,若是有白晋、梅文鼎这些人帮忙,那就事半功倍了。”

这实验,他们两个人也能做,只不过助手若是什么都不懂,那也麻烦,会浪费很多时间。

梅文鼎擅长数学,南怀仁擅长机械,白晋擅长物理科学,若是有这些大拿帮忙,实验过程会顺当很多。

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南怀仁的身体,老爷子年纪大了,需要好好保养。

六阿哥想了想,蒸汽机最早被用于工业,后来用于驱动轮船。对他来说,清朝的工业重要,轮船的改进也十分重要,只是想要将蒸汽机完美应用与轮船,那他就势必要改造轮船,研究各项装配。上一世的时候,他研究更多的是能源的应用、全息技术的突破、新式武器的改进、航天设备的改进,以及暗戳戳的学习了机甲制造和修复,对于轮船,他倒还没有真正研究过。

若是这一回真的要改装轮船,只怕得从通讯器那里再学点东西,摸索着来。基础在那里,要差也不会差地太大。用个五六年的时间,自己弄艘小轮船改造,那时自己也有十四五岁了。

年纪大了,再做一些事情,就自由多了。

有了这样的轮船,大清船队再去美洲,速度和战力都会大大增加,到时候输送回来的财富,只会更多。

这件事,倒是可以考虑考虑。

六阿哥就在明华明华手心挠了挠,在她耳边道“回去说,回去再说。”

到了梅文鼎居住的院子跟前,老袁就停下了马车。

高升拉开帘子,道“主子,咱到地方了。”

六阿哥先跳下了马车,然后转身去拉明华。明华就着的的手,轻轻一跳就下了马车。

到了门口,她才发现梅文鼎和张潮都带着一家子,在门口等着呢。

梅文鼎是明朝崇祯六年生的人,如今是康熙二十七年,算一算,老先生已经有五十五岁了。可听六哥说,这位先生是活到了康熙六十年的,十分长寿。

长寿好呀,长寿就能研究出更多的成果,可以提升大清的知名度,造福全世界。

张潮是顺治七年生的人,今年已经三十八岁了。

这两个人的年纪,子孙后代都已经有好些了。梅文鼎这一回在京城定居,把曾孙都带来了,而涨潮呢,已经有了两个嫡孙。

他们都是科举累试不第之人,但是真本事过硬,靠自己也能在历史上留名。

明华就觉着,没有专业科目的科举,朝廷真是损失了不少人才。

不过她也管不了那么多,眼下只是跟在六阿哥身后,就进了院子。刚进院门,就有小丫鬟带着他们去了正厅,正厅里摆放了上等的茶水和糕点。她装作不经意间拿手试了试糕点盘子的温度,发现这盘子还热着,想来也是这两家人知道自己和六阿哥要过来,一直在厨房热着。

到了正厅后,梅文鼎请六阿哥和明华在首座上坐下,然后带着家人就要行礼。

六阿哥忙叫高升拦住了他们,道“我和明华格格,素来尊重你们这样有学问的先生,先生不必太过拘礼。”

梅文鼎和涨潮闻言,就乐呵呵地坐下了,至于梅家和张家的其他人,则被高升请了出去。

等人都走了后,梅文鼎才开口说话道“白先生和我说起过两位,他说他十分羡慕南怀仁先生,能收到您二位这样的弟子。”

明华好奇问道“白先生是白晋吗”

梅文鼎道“对,是白晋先生和张诚先生,白先生说您和六爷天赋过人,你们对于科学的学习,在大清的皇族中是头一份儿的。不仅如此,您二位待南先生亦十分诚挚,南先生是将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的。”

明华的眼皮重重跳了一下。

这话说的,十分不妥当。六阿哥是皇子,梅文鼎说南怀仁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,要叫有心人听见,只怕抓着机会就大做文章,说南怀仁将自己和皇上放在了一样的位置了。

这可是会要命的事儿。

她想南怀仁早年是经历过政治斗争的,四大辅臣那会儿,汤若望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,就他因为身体强健,撑到了康熙放他出来。他虽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,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,他或是会夸赞自己和六哥,但是绝不会说出这样叫人能拿住把柄的话。

那么说这话的,应该只有白晋或者张诚了。

白晋和张诚今年才开始办差,欧洲人对中华的政治未必就那么了解。也有可能,他们是看着南怀仁对他们尽心,就在和别人讨论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话。

梅文鼎适合做学问,不适合混官场,倒是张潮,对官场还有些敏感度,没见着他听到那句话,整个脸色都变了吗。

明华环顾了正厅一眼,有些庆幸高升带走了梅家和张家诸人,这里面只有她、六阿哥、梅文鼎和涨潮。

她松了口气,幸好是这样的情况,要真是梅家和张家的家人都在,这人多口杂的,她想处理都处理不了。

她正在考虑如何说话,才能既不伤了这位老先生的脸面,又能叫他听明白自己的话时,涨潮忽然从椅子上起身,直接跪在了地上。他战战兢兢道“请六爷和格格赎罪,梅先生绝对不是故意说这话的。”

梅文鼎忽然就怔住了。

明华就笑了一下“张先生起来吧,梅先生的意思,我和六哥都懂,只不过这样的话,以后还是不要说了。”

张潮对理科一般般,但是他写杂文很好。六哥说过,高中课本里的口技一文,就是出自这位先生之手。如今看来,此人颇通人情世故,将这位先生接到这里,和梅文鼎住在一起,倒也不是坏事。

等他们走了以后,完全可以叫涨潮和梅文鼎去解释这其中的厉害关系。

听了她的话,涨潮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。

六阿哥道“这件事儿就此打住,白先生那里,我会去同他说的。”